在悠悠时光的长河中,总有一些建筑,承载着岁月的记忆,镌刻着文化的密码。长安围楼,这座静静伫立在韶关市始兴县城墨江边的古老建筑,便是其中的璀璨明珠。4月18日国际古遗址日,一则喜讯传来,“长安围楼活化利用项目”荣获“2024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”,这不仅是对长安围楼保护与利用成果的高度认可,更是一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的华丽庆典。
获奖证书
2024年度活化利用典型案例项目代表合影
受邀代表钟旭馆长分享典型案例
长安围楼始建于清代癸亥年(1864年),门楣上“长安”二字,寄托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也开启了这座围楼跨越百年的传奇故事。青砖、河石与木质的巧妙构筑,青瓦覆盖的古朴屋顶,构成了它典雅的整体风格。在“中国围楼文化之乡”始兴县,流传着“有村必有围,无围不成村”的俗语,而长安围楼,正是这500多座历史记载围楼中,至今保存较好的249座之一,它是始兴围楼的典型代表,承载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,是客家人历史智慧与人文精神的结晶,宛如一部无声的史书,诉说着往昔的辉煌。
然而,随着时光的流逝,这座古老围楼也面临着诸多困境。岁月的侵蚀让它年久失修,部分结构损坏,安全隐患丛生;同时,缺乏有效的活化利用,使得它逐渐与现代生活脱节,仿佛一位被遗忘在角落的老者,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。如何在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,让它重新融入现代社会,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幸运的是,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为长安围楼带来了曙光。2022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确立的新时代方针,将“合理利用”升级为“有效利用”,明确“让文物活起来”的目标,聚焦文物融入生活、服务时代。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,广东省积极探索文物活化路径,为长安围楼活化利用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经验借鉴。于是,长安围楼活化利用项目应运而生,它以践行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为核心,立志让这座古老围楼在新时代重焕生机。
项目启动后,科学规划成为首要任务。专业团队深入调研,通过文献考据、实地测绘、居民访谈等方式,全面梳理围楼的建筑结构、历史脉络及周边环境,深度挖掘其文化价值与现状需求。基于此,精心制定的《长安围楼--围楼文化主题设计方案》明确了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目标,细化了功能定位、实施路径及保障机制。在规划过程中,广泛征求多方意见,经过多轮论证完善,确保规划既符合历史文化传承,又能满足现代社会需求。随后,系统性修缮工程展开,加固建筑本体、恢复历史风貌的同时,引入现代化设施。消防灭火系统、应急疏散标识消除了安全隐患;冷光电灯与中央空调提升了空间舒适度,让古老围楼在保留古朴韵味的同时,具备了现代服务功能,为活化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现长安围楼航拍
活化利用过程中,长安围楼以“多元功能融合”与“活化创新”为核心理念,开启了一场华丽的蜕变。在空间功能创新上,它宛如一座垂直分布的综合性文化宫殿。首层的风度书房,藏书逾万册,雅致的环境、完善的设施,成为居民学习交流的温馨公益平台;二、三层的围楼文化体验馆,通过16座围楼模型展示、非遗项目展演,结合多媒体互动与实物陈列,将客家围楼的历史底蕴与建筑美学立体呈现;四层的客家文化体验区,定期举办“风度沙龙”“九龄小讲坛”等文化活动,专家学者、文化名人与群众在此面对面交流,形成了集阅读学习、文化体验、思想交流于一体的复合空间。
风度书房
围楼文化体验馆
客家文化体验区
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,长安围楼将围楼文化与旅游产业完美结合。围楼文化旅游周、研学活动吸引着八方游客,让他们沉浸式感受围楼的独特魅力;与旅行社合作推出的特色旅游线路,串联起始兴县优质景点,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;特色文创产品如围楼模型、明信片、文化衫等的开发,不仅丰富了旅游消费场景,更成为传播围楼文化的使者,实现了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的双赢。
参观展览
在活化创新路径上,长安围楼以品牌塑造、研学实践、产业拓展为三大支柱。以“长安围楼”为核心品牌,通过“风度沙龙”开展名家讲座、书法创作、文学分享等活动,本土艺术家的深度参与让文化惠民落地生根;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发的研学课程,组织青少年实地参观、手工制作,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;围绕围楼文化拓展的文旅、文创、特色农业等产业,形成了“文化引领、产业反哺”的可持续发展闭环。
管理模式上,长安围楼创新构建“监控中心+图书馆巡查+志愿者”三级智能管理体系。监控中心依托数字化技术24小时远程监控,全方位保障运营安全;图书馆巡查团队定期检修设施、维护秩序;志愿者服务团队活跃在活动现场,提供贴心服务。这种管理模式打破传统局限,推动围楼向智能化、自助化升级,提升了服务体验,也为文化空间的长效运营提供了创新范例。
如今,长安围楼的活化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在文化传承方面,它成为了围楼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,吸引了包括著名漫画家小林老师、国家一级演员粤剧名家曾小敏等各界人士参观,“围楼微缩景观”文化陈列馆成为旅游新“打卡点”,各类文化活动让围楼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。截至目前,长安围楼累计接待游客数万人次,开展研学活动数十场,参与人数达数千人。同时,非遗项目在围楼内得到保护和传承,非遗技艺展示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学习体验。
经济效益上,旅游收入逐年增加,带动了周边旅游景点及餐饮、住宿、购物等行业发展,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效应。文创产业、特色农业的发展,更为当地经济注入新活力,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。
社会影响力方面,荣获“2024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”这一荣誉,吸引众多地区前来参观学习,成为围楼活化利用的示范项目,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。
群众满意度也大幅提高,围楼周边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,风度书房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。居民积极参与围楼保护和利用工作,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,增强了对围楼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。
长安围楼活化利用项目的成功,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完美融合的典范。它让古老围楼从“静态保护”走向“动态传承”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、文化与经济的活力枢纽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相信长安围楼将继续秉持文化自信,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为引领,不断探索创新,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,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书写更加华丽的篇章!